吴王夫差及其那个时代

    说明夫差的时代,有简明易懂的标志。

    孔子和夫差属于同一时代的人物,这样说起来我们对那个时代的气氛多少容易理解。夫差卒于吴国灭亡那年(前473),孔子殁于六年之前的公元前479年。

    而且,孔子一族与吴王夫差有着深层的联系。

    孔子的得意门生为颜回,在经济上支援孔子的却是在鲁国做官的子贡。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原(黄河中流)大国是齐国和晋国,鲁国只是弱小之国。子贡听从孔子的建议,在外交上为弱小鲁国鞠躬尽瘁。

    为了扩张势力企图吞并邻邦鲁国,大国齐国正做出兵的准备。鲁国是孔子的故乡。

    “鲁为祖坟之地,乃父母之国。国危将至,汝辈孰能拱手相让?”

    孔子对弟子们这么说。

    鲁莽的子路听后举起手来,可孔子却摇摇头,然后指名子贡。

    子贡赴齐国劝说齐王道:攻打弱小的鲁国谁也不会赞扬,反而会受到弱肉强食的谴责。与鲁国相比,你应*最近从南方发迹而遭憎恨的吴国。子贡接着又去了南方,劝说吴国夫差*齐国。

    只有战胜齐国才能成为霸者,取得诸侯盟主地位。毫无疑问夫差知道其中的道理。子贡巧妙地进行煽动,子贡随孔子学过人性学,他知道应怎样说服夫差这种人。

    当时中国以中原为舞台角逐天下,长江流域和南方被视为争夺圈以外。在诸侯的排位上,出现北高南低的格局。

    夫差有这种自卑感,吴国远离文明中心为不开化之地,用当时的表现可称为蛮夷之地,因此他经常正襟危坐。

    “吾蛮夷也。”

    夫差有时自嘲地说。

    夫差内心却在想,有朝一日北上,一定要成为诸侯的霸主。显然他不一定因子贡的游说才向北方出兵,当子贡劝夫差北伐时,夫差答道:“我早就考虑过北伐,但担心越国的动向。在此之前我教训过越国,可最近越国政治似乎安稳了,我不能掉以轻心,因而吴国暂不北伐。”

    “要是这么担心,你不是可向所属的越国发布动员令吗?”

    “是呀!这是个好主意。”

    如此这般,吴国发动大军北伐。吴军中有3000名越兵,而且还在艾陵攻破了齐军。

    吴国继续进兵,想*北方的超级大国晋。在黄池,吴晋两国交战,晋国取得优势。因不习惯北方气候,战争使吴国极度疲惫。越国趁这个空隙多次攻打吴国,吴国不仅没有成为天下盟主,还受困于越国的进犯。

    在黄池,吴国与晋国争夺盟主的那年(前483),孔子的爱徒颜回去世。孔子恸哭,哀叹“乃天丧吾也”,四年后孔子辞世。吴越之争还没有结局,可也迎来了最终阶段。

    如仔细思考一下,可发现引发吴越之战的是孔子的爱国心,即不论如何都要防止故乡——小国鲁被齐国灭亡。保家卫国的执行者是孔子的弟子子贡,在《史记》中对子贡那时的行动有如下记述:“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所谓五国各有变,是指“鲁存,齐乱,吴破,晋强及越霸”这些变化。

    孔子所希望的只是“鲁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其他四国也必须有所变化。可以说现在的国际外交也是如此,变革仅靠一个国家是不能实现的。

    五个国家虽都发生了变化,其中亡国的却只有吴国,吴越兴亡的浪漫就在这里。

    再有,在文化上一直以来就有北高南低的一般说法,可近来发现并非如此。文字的确源于殷代,北方在文字记录方面领先,但从出土文物来看南方却有不少胜过北方的东西。

    例如,在铸剑技术上南方反而要比北方出色得多,这从出土文物中可以得到验证。在日本也展出过越王勾践的剑,这种剑身上雕刻着菱形花纹,即使历经2400多年的岁月,其剑刃仍锐利无比,就连现在的工艺家也不知其是用什么方法制造的。

    另外长江流域出土的玉器也相当出色,对这些文物的研究有待今后展开。因而不能轻率地说北高南低,以北方的标准来衡量可能是这样,但南方也有南方的标准。

    夫差的父亲阖闾继位时,有众多的竞争对手。他暗杀了前吴王堂兄的辽后继位,夫差的父亲是在残酷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的。因此阖闾为了不让儿子受苦,从小就对太子夫差实施了帝王教育。

    夫差是出身于富裕家庭的公子哥,因此他醉心于争夺中原的霸主,结果却给了越国可乘之机。夫差最后潇洒的自我了断方式也反映出他受过良好的教育。1976年在湖北地区出土了雕刻着“吴王夫差”字样的剑,这是一把名副其实的贵公子的腰佩名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