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_93

李鸿章沉默了。既然文字游戏可以解决一切,他还和卜力“探讨”什么呢?

“阁下什么时候离京赴任?”窦纳乐问他。

“腊月初七。”李鸿章懒懒地说。此去广州并不是什么美差,偌大的年纪坐海船长途旅行,他也有些望而生畏。

“那么,两广总督上任将是下个世纪的事了。”窦纳乐说。

“什么?”李鸿章吃了一惊,脸色“唰”地变了。这位洋务派首领当然知道,按西洋的纪年法,以一百年为一世纪,“下个世纪”岂不就是“百年之后”、“下辈子”?七老八十的人最怕说到死,窦纳乐这个玩笑开得太大了!何况今天的会谈如此话不投机,谁还有心思跟你开玩笑?便板着脸说,“窦公使,君子无戏言!”

“阁下,我没有开玩笑!”窦纳乐耸耸肩,“1899年只剩下最后几天,下个星期就是二十世纪了!” [更多精彩,更多好书,尽在[5 1 7 Z . c O m]

威斯敏斯特宫的鎏金尖顶钟楼傲然耸立在泰晤士河畔,度过十九世纪的最后一个除夕。午夜,当浑厚悠扬的“大本钟”声轰然敲响,等候在伦敦市中心特拉法加广场成千上万的男男女女顿时沸腾起来,拥抱接吻,一派狂欢,迎接1900年的到来。

世界进入了二十世纪,大清国的皇历上刚刚到腊月初一,还要在沉重的己亥年滞留一个月,才能岁交庚子,天知道这个鼠年又将是什么命运在前面等着呢?

紫禁城里,老太后处心积虑,与满洲亲贵紧锣密鼓地策划着以“建大阿哥”的方式实现“废立”之谋,连当年康熙皇帝“永不建储”,“臣下有请者立斩”的遗诏,雍正皇帝确立的秘密立储的家法,也全然不顾了,必欲废光绪而心始安;与此同时,齐鲁燕赵大地,义和团、红灯照迅速蔓延,呈燎原之势,四处散发揭帖:“吾皇即日复大柄,义和团民是忠臣。只因四十余年内,中国洋人到处行。三月之中都杀尽,中原不许有洋人。余者逐回外国去,免被割据逞奇能……”东海、黄海海面上,列强的兵舰升火待发,剑拔弩张,跃跃欲试北上“干涉”……

1900年1月7日,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初七,新任两广总督李鸿章择吉启程,离京赴任。先由马家铺乘火车前往他曾经盘踞长达二十五年之久的直隶省府天津,然后乘船南下,穿过当年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黄海海域,远赴广州。一路之上又时闻风声鹤唳,心境可以想见。

1月17日,李鸿章途经维多利亚港,稍事停留。香港总督卜力率辅政司骆克、英军司令加士居和警察司梅轩利前往码头迎接,仪仗队肃立两旁向他致敬,英舰礼炮轰鸣,香港各界名流、各报记者和华洋市民争睹“东方俾斯麦”、“铁血宰相”、“中国第一外交家”的丰采。当李鸿章手扶拐杖颤颤巍巍地踏上港岛,不禁被这隆重的礼遇深深地激动了。他虽然曾是走遍天下、见过大世面的人,但毕竟今非昔比:自甲午战败,在国人眼里,他是“卖国奸臣”;在国际舞台上,他是“常败将军”;如今在天下汹汹之岁,以风烛残年之躯,出任两广总督,这也许已是他人生的最后一站,却又为什么会受到香港总督如此热烈的欢迎呢?他感到纳闷儿,甚至有些受宠若惊。

卜力在总督府一楼大客厅和李鸿章举行会谈,这是相互闻名已久的两位总督第一次晤面,由辅政司骆克作陪,兼作他们之间的翻译。

接管新租借地的大局已定,卜力作为亲手完成大英帝国远东殖民“三部曲”、统治着空前壮大的香港的现任总督,以极佳的心境跨入了他的花甲之岁,也正是鸦片战争六十周年。总督近来明显地发福了,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滋养了他的身心,瘦削的两腮已经圆浑起来,宽阔的额头一扫晦气,凌厉的蓝眼睛熠熠生辉,鹰钩鼻下的小胡子修剪得齐整光亮,两端弯弯地上翘,神采飞扬。

“衷心地欢迎阁下光临香港!”卜力亲切地微笑着,对李鸿章说。而他心里想着的却是自己去年说过的那句话:“两广总督要见我,应当亲自来。”现在,两广总督终于登门来拜望他了,只不过换了一个人。他已经成功地拔去了谭钟麟那颗讨厌的钉子,新任两广总督比谭钟麟官阶更高,是足以和索尔兹伯里首相平起平坐的“宰相”级人物,而现任职务却是和他一样的“总督”,何况又曾是将新租借地奉送英国的经办人,这使香港总督感到胜利的快意。“窦纳乐公使已经给我打来电报,把他和阁下在北京会谈的情形详细告诉了我,”卜力继续说,“现在,我荣幸地请阁下过目一份重要文件……”

骆克在翻译这句话的同时,便取出了那份早已准备好的文件,递给了李鸿章。

李鸿章猜不出这是一份什么文件。一边接在手里,一边从身上的“活计”中取出眼镜盒,戴上老花镜,披览这份已译成汉文的文件,方知是1899年12月27日英国内阁于温莎宫颁布的枢密院令,也许这是英国在十九世纪的最后一道法令,抢在阳历年的年根儿底下抛了出来,生怕拖到“下个世纪”。

李鸿章细细看去,开头部分引述的是上一道枢密院令的主要内容,然后笔锋一转,“但书”道:

……鉴于已发现中国官员在九龙城内行使管辖权妨碍保卫香港之武备,上述枢密院令第四条应予废除,九龙城内之中国官员应停止在城内行使管辖权,该九龙城在上述《专条》之租期内应该实际上成为女王陛下香港殖民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故此,女王陛下乐于接受其枢密院之谏议,兹命令如下:

一,1898年10月20日女王陛下枢密院令第四条作废,据此作出的任何合法之举,均不得加以损害。

二,兹宣布,在《专条》所提的租期内,九龙城为女王陛下香港殖民地之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与原来即为该殖民地之一部分无异。

三,上述1898年10月20日枢密院今之条款同样适用于九龙城,一如该枢密院令曾宣布该城为女王陛下香港殖民地之重要组成部分一般。

……

李鸿章看毕,心里全然明白:英国内阁匆匆忙忙颁布这道枢密院令,就是要否认《专条》规定的中国对九龙城的管辖权,使英军的强占“合法”化,为此不惜毁约,不惜朝令夕改,自打嘴巴,将代表女王宣布的成命“作废”。窦纳乐所说的“这只是一个法律程序问题”,卜力总督“会给你一个漂亮的答复”,果然都应验了,李鸿章还没有到达广州接掌两广总督的官印,倒先接到了英国女王的“圣旨”!

“总督阁下,这份文件将是我们友好相处的基础,嗯?”卜力期待地望着他,希望得到他一个肯定的答复。

李鸿章捧着这份棘手的“见面礼”,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才好。由香港拓界而引起的激烈冲突刚刚结束,九龙城被英军强占已是既成事实,大清国根本无力去收复那小小的一片弹丸之地,即使他当面向卜力表示激烈地反对这蛮不讲理的枢密院令,也已经无济于事,自己今天作为贵宾受到隆重接待,更不必自讨没趣。但是,要让他称颂这道枢密院令如何英明伟大,英国女王如何皇恩浩荡,那种有辱国体的话又怎能违心地说出口?九龙城虽小,毕竟也关乎主权呢! [!--empirenews.page--]

“贵国朝廷此令……”李鸿章想了想说,“我到广州接印之后,将代为转呈皇太后和皇上。”

卜力微微一笑,心说,这个表态真是圆滑之极,仅仅愿作一名“信使”,把文件上缴紫禁城完事,自己的看法却不漏一字。不过,李鸿章再圆滑,也已经露出破绽,不表示反对就等于默认,这位新任总督比谭钟麟温和得多了,卜力的第一个试探已经得到了答案。

“好的,”卜力放心了,接着又继续下一步试探,“根据中国政府向各国使馆通报的情况,你们的皇帝现在似乎病得很重,已经根本不能办理政务,而国际观察家普遍认为,这不过是皇太后迫使皇帝退位的一个手段,请问总督阁下对此有何见解?”

“哦,阁下,”李鸿章吃了一惊,没有料到卜力初次见面便触及中国的最高机密,这位洋总督未免有些大冒失了!唉,当今的大清国早已失去“天朝上国”的威风,随便哪个黄毛蓝眼的洋人都敢于指手画脚,说三道四,毫无顾忌,简直已是“墙倒众人推,破鼓乱人捶”。而卜力对于大清政局的动荡不安所表示的关心,虽然不无幸灾乐祸的成分,但显然也已经流露出对皇太后的不敬和对皇上的同情。在戊戌政变发生一年多之后,被软禁的皇上仍然对外界具有很大的影响,“慈恩训政”的皇太后则被看作篡国夺权的罪魁,这正是目前紫禁城里酝酿着的“废立”之谋所面临的巨大阻力。对此,李鸿章应该表明怎样的一个态度呢?“臣不议君,敝人无可奉告。”他只谨慎地这样答道。

卜力的试探再次获得成功。以李鸿章本人的处境而论,他是根深蒂固的“后党”,在去年的百日维新之中被皇帝赶下了台,皇太后发动政变之后又得以复出,按照正常的逻辑推论,他本应该激烈地抨击失势的皇帝,坚决支持执政的皇太后。可是,他却没有这样做,对于紫禁城里的权力之争,竟然保持沉默!这至少可以说明,他并没有把自己的全副赌注都押在“后党”一边,在未来的夺权斗争之中,皇太后能否顺利地完成“废立”阴谋,牢固而长久地掌握政权,皇帝会不会借助于某种契机——比如外国的干涉和康、梁在海外发起的“保皇运动”以及国内的义和团闹事——而重操皇权,李鸿章尚未作出明确的判断,因而为自己留有相当的余地。这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永远把自己的私利摆在政治之上,政治只不过是他攫取更大的私利、保证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工具而已……

“阁下对目前在华北各省涌现的所谓‘义和团’持何等看法?”卜力突然问道,跳跃的思维把话题扯得很远,似乎与刚才的谈论毫无关系。

“拳匪聚众作乱,无端仇杀外邦人士,与朝廷的外交政策相悖,当然应坚决剿灭!”李鸿章毫不迟疑地答道,“朝廷已派袁世凯率兵剿匪,相信不出数月,即可平定,阁下不必忧虑!”

“可是我并不这样乐观,”卜力摇了摇头,说,“义和团人数众多,而且发展迅速,现在几乎已经遍布华北各地,中国政府的军队未必有能力把他们彻底消灭。而且,由于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他们的暴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中国政府的默认和纵容,这和新租借地的骚乱颇有相似之处……”

李鸿章听得出来,卜力在这里插了一笔,不点名地发泄对谭钟麟的愤恨,并且也捎带着指责总理衙门。李鸿章心中不悦,但又怕引起麻烦,便默不作声地垂下眼睑,任他说去。

好在卜力也只是顺便提及,用意并不在此,又接下去说:“中国政府中主张排外的极端守旧势力,有可能利用这种民间武装来对付外国人,由此引发战争的危险并非不存在!对此,受到威胁的国家绝对不能容忍,必将派兵保护各自在华使馆和侨民的安全,未来的几个月,局势很可能迅速恶化,阁下想到了吗?”

“嗯……”李鸿章沉吟道。他当然清楚,目前朝中诸臣对义和团的态度并不一致,一派主张“剿”,一派主张“抚”,而均非万全之策。“剿”可能会激起内战,“抚”则必然遭到列强反对,造成国际争端,未来的时局尚难逆料,卜力的预见并非危言耸听,有可能不幸而言中。今日的李鸿章早已没有当年率领淮军征讨大平军和捻军时的气概,今日的大清国更没有实力和胆量与任何一国轻动刀兵,更何况如若战事一开,列强必将群起而攻之,果真到了那一步,真是不堪设想!李鸿章正是在这种惴惴不安的心境之中启程南下,现在听了卜力的这番议论,更觉沉重。“如今国事艰难,为臣子者,莫不忧心如焚。鸿章老矣,以一己之力而解天下之危,实在是做不到了,只求在两广任上勉力为之,不负天恩、无愧我心而已!”

“哈哈,阁下又似乎过于悲观了!”卜力笑道,“以我看来,你在这个时候被任命为两广总督,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

“嗯?”李鸿章一愣,“此话怎讲?”

“现在北方一片混乱,而且会越来越乱,而你恰恰离开了那个是非之地,到南方来了,无论京城里出现什么情况,你都不必承担责任,难道这还不够幸运吗?”卜力说。

李鸿章心想,这洋鬼子说得也是。但他却不能附和,只好苦笑笑说:“鸿章到南方来,不也是为国尽责嘛!”

卜力捋捋小胡子,端详着李鸿章,听得出这句话其实言不由衷,便也笑了笑,说:“就目前情形而言,自然是如此,但是,等到中国北方乱得不可收拾、中央政府无法号令天下的时候,阁下还怎么‘为国尽责’呢?”

李鸿章收敛了那一丝苦笑,心里暗自思忖:他这番话,是什么意思?

“到了那个时候,阁下恐怕首先考虑的将是如何保持两广的稳定,”卜力继续说,“东西两广,处于中国最南端,濒临南海,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广州是中国最早开放的商埠,近代化文明程度远远胜于内地,又与香港、澳门毗邻,对外贸易四通八达,这些,都是其他各省望尘莫及的,以幅员而论,这两个省的面积抵得上欧洲的一个国家了!以阁下的雄才大略,治理整个中国都绰绰有余,何况这两个省份?在这里,你将是大有作为的!”

啊!李鸿章大吃一惊,衰弱的心脏慌慌地狂跳,他万万没有想到,卜力今天隆重欢迎他,竟然是出于这样一个目的:煽动他脱离大清朝廷,谋求两广独立!

李鸿章愣住了。突如其来的触发,使他想起一件往事。咸丰初年,他的老师曾国藩奉旨在湖南办团练,征讨太平天国,由此而崛起一支声威赫赫、由曾氏一手掌握的湘军,湖南青年学子王阎运曾密劝曾国藩乘机拥兵自立,被曾国藩断然拒绝。对于老师此举,李鸿章一直深为敬佩。四十多年过去了,现在看来,老师当年的抉择是忠义之举呢,还是为愚忠所误,痛失了黄袍加身、南面称孤的良机?再想想自己这几十年来创海军、办洋务,经历无数艰难委屈,到头来还落得谤言丛集,这辈子活得值不值得?如今眼看大清气数已尽,天下大乱、中原逐鹿势不可免,如果说王阎运当年的进言尚为时过早,那么,如果放在今天呢?…… [!--empirenews.page--]

“阁下数十年来致力于洋务运动,由于多方掣肘,宏伟的抱负难以充分施展,国际上一些有识之士都深感惋惜!”卜力不失时机地又点了一笔,撩拨着李鸿章胸中隐隐萌动的权欲,“如果阁下能够放开手脚去做自己要做的事,情形就完全不同了,你可以大刀阔斧地改革中国遗留的弊端,实行西方的文明制度,以海外贸易促进经济的迅速发展,把这片土地建成全亚洲最富庶的地方,超过你的劲敌日本!想想看,那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前景!”卜力炯炯的目光注视着他,“我可以向阁下保证,大英帝国和本殖民地将会给你以全力支持!”

听到这最后一句话,李鸿章打了一个寒噤,猛然意识到自己正面临着一个可怕的陷阱!英国人一向把他视为“亲俄派”而百般倾轧刁难,如今却陡然转舵,极力拉拢,谁知包藏着何等祸心?自己已是这把年纪,若受英夷的煽动而起事,成则必受制于英夷,败则一生的名节俱毁!身为经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的老臣,难道在死之前还要背上一个“叛国”的罪名吗了

“哦,”李鸿章清醒了,断然说,“鸿章深受皇恩,虽肝脑涂地亦不足报万一,如今国家有难,当恪尽己责,为朝廷分忧,若两广有所发展,也是皇上的福分,我愿足矣,除此之外,别无他求!”

卜力眯起眼睛,凝视着他,听骆克译完这段话,微微地笑了。骆克的翻译很传神,卜力听得出来,这只不过是大清国官场的套话,并不具有个性色彩。至于李鸿章内心深处的真实思想,他虽然不得而知,但从刚才那由惊愕而沉思的神态,也已经多少表露出,他对卜力的建议并非无动于衷,只不过出于种种顾虑,不便明言而已。这是卜力今天的最大收获,掌握了李鸿章的心态,将来还会有机会实施这一计划的,也不必操之过刍

“阁下真是一个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卜力耸耸眉毛,不无挪揄地说,“你对中国皇室所表现的‘忠诚’,令我非常钦佩!”

“这是做臣子的本分!”李鸿章惟恐在外夷面前露出“反迹”,又特别表白道,“我离京之前,蒙皇太后召见,并降下懿旨:康、梁二逆逃亡海外,刊布流言,诽谤朝廷,罪大恶极,着沿海督、抚,严密缉拿!喏,这便是乱臣贼子的下场!”

“噢,”卜力心中暗想,康、梁反对皇太后,却又极力“保皇”,也难说就是“乱臣贼子”,你李鸿章既然有意独立自治,则比他们走得更远了。一个对朝廷怀有二心的人,又要缉拿“乱臣贼子”,借此邀功请赏,实在是荒唐!于是对李鸿章说,“康、梁都远在天边,你到哪里去缉拿?现在我这里倒是有一名‘康党’,已经逮捕在押。”

“什么人?”李鸿章一愣。

“这是个小人物,不像康、梁那样著名,”卜力说,“他叫易君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