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

    爬升速度快的人受到旧人的嫉妒和排斥,是常有的事情。何况社会形态已大大转变,进入实力主义时期,所以,这种情形屡见不鲜。

    "这一点我了解。这就是你没有携带派令、只以口信传达的理由吧?其实,这样做是合乎兵法原则的。我很快就会悄悄前往魏都,请你先回去向庞将军报告吧!"

    孙膑欣然允诺受聘之事,打理身边事宜后悄悄离开邯郸,出发前往梁。

    这个样子好像间谍嘛!抵达梁后,他静静待在一家客栈,在等待庞涓派人来接的期间,以这句话消遣自己。

    事情却完全出乎他的意料。

    第三天,十数名捕吏闯进他的房间。

    "有人密告,说你是间谍。你乖乖就缚受审吧!"捕头说完这句话,就叫捕吏绑缚孙膑。

    这个嫌疑很快就会洗清的。孙膑还持着乐观态度。

    实际上,自己的行径确实有招致怀疑之处。连自己都认为自己像间谍,被人检举应该不是荒唐的事情。

    被逮捕时,他没有说出庞涓的名字。这是他以兵法家立场考虑的结果。

    有意起用自己的庞涓很可能是受到旧臣的反对。如果此时说出受他聘请之事,搞不好会把事情弄砸。抵达梁后,已照密使指示有所联络,所以庞涓应该知道他所投宿的客栈。庞涓知晓误捕之事后,一定会下令放人——孙膑作如是想。

    然而,被投狱三天,迟迟未见庞涓出现。孙膑到这时候才发觉事有蹊跷。

    "齐国出身的你,过去隐姓埋名在邯郸待过一段时日,现在又潜入魏国,这一切我们都知道的!"负责审问的官员大声喝道。

    孙膑咬紧牙关不说实情。

    对方说的话一点没有错。他由于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家世,所以隐姓埋名到邯郸兵法私塾就读。至于悄悄来到魏国,是听从庞涓的指示。

    "你是齐国间谍,还是赵国间谍?哪个国家派来的?你还不快招?"这名官员瞪圆大眼,用刑棍猛打孙膑背部。

    "我不是间谍!"孙膑呻吟着说。

    至此,他不得不说出受庞涓之邀聘前来这件事了。

    隔日,这名官员再度进来,给他一记耳光。

    "混账东西!你竟然撒谎!庞将军说根本不认识你这个人,更否认聘请你当参谋这件事!你这不是诬告吗?"

    "啊……"孙膑不觉惊叫出声。

    这不是以抹杀一个人为目的的兵法应用吗?——可是,庞涓为什么要抹杀我呢?

    这个疑问很快就得到解答。

    被判决的这一天深夜,庞涓到牢狱来见孙膑。见面时狱吏被命令退下,只有两个人面对。孙膑是被带上枷锁和脚镣的。

    孙膑被判的是"膑"刑。这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刑罚,将受刑人双腿由膝盖部分切断。

    孙膑本名不详。由于他是受了"膑"刑的人,所以人们遂称他为"膑"。

    "在你的双腿还未被切断之前,我来告诉你这个理由吧!"庞涓嘴边泛着冷笑说,"你明明是名门出身,却佯装成一般的人,这一点我实在看不惯。还有,你才华出众,也是我难以容忍的事情……你很快就要变成一个废人。我对你格外开恩,不把你关在牢里,而要把你关在我的宅邸厢房,让你亲眼看到我飞黄腾达的情形。"

    "原来如此……"孙膑颔首的同时,脸上的阴郁表情顿时消散。

    原来他在微笑。他是不是由于疑窦消失而变得豁然开朗呢?

    在各地传布的风闻,因此常被带回国内,甚至传入诸侯耳中。另一方面,大小诸侯无不大量驱使间谍至各地,用以汇集情报,并且以此与民间传闻对照,以测定其可靠性——

    孟尝君是非常了不起的人,当今之世,无人能与之比肩。

    秦昭王听到这个风闻后,命令家臣道:"设法聘请孟尝君到我国来吧!"

    虽然人才交流在当时已经相当盛行,但孟尝君是齐国王族之一,聘请这样的人到秦国来谈何容易。孟尝君本身也不可能轻易应聘。一旦来到秦国之后倘若遭到不测,不是要贻笑大方吗?

    这样的时候,先送人质是当时的习惯。而且人质的分量是否足够也是值得商讨的一个指标。在立意之初就准备牺牲人质,这样的事情也不是从未发生过。

    秦国拟以泾阳君为人质,以此条件央请孟尝君前来。泾阳君是秦昭王的舅舅。

    但这次事件并未谈妥。

    齐湣王二十五年时,此议复起,结果,孟尝君真的到了秦国。那是公元前299年之事。

    秦国却为如何安置孟尝君的问题而议论纷纷——

    孟尝君是真正的有能之士,应该重用为宰相,以期对我秦国有所建树——

    不,孟尝君毕竟与齐王有叔侄关系,成为我国宰相后,倘若暗中与齐勾结,该怎么办?

    赞成与反对意见一时分为二,相持不下。

    其中更有人以孟尝君之生辰不吉为理由而反对起用。

    孟尝君的生辰是五月五日。

    古代中国人普遍认为这一天是一年之中最不吉利的日子。阴历五月为夏季之巅峰期,火气格外强盛,而五日更是午日,运势强而不吉。据传,这一天出生的小孩,长大之后都会克其父母。

    孟尝君出生时,他的父亲曾经命令家人将他丟弃。

    而他的母亲却偷偷养育他。

    来到秦都后的孟尝君,并不是无所事事地等待着秦王的旨令。他带来的家臣团之中有一忍术高手。他命令此人暗中探查秦的廷议动向。

    "情势好像不利于大人……"这名忍术高手做此报告。

    倘若秦国决定不用孟尝君,事情并不能够就此了结。自己不用的人才,绝对不让他人使用,所以要杀掉——这是战国时代的惯例。

    孟尝君等于处在生死关头!

    间谍最后探出最坏的情报,原来昭王的决定是——监禁孟尝君一段时期,然后予以杀害!

    孟尝君这批人住的宿舍,已在秦兵监视当中。

    现在如何是好呢?

    在独裁君主制度之下,任何事情都以王者一言而定,因此,上上之策是向君王哀求饶命。但这件事情要通过谁来做呢?

    君王最会听从的是什么人的话?

    调查的结果,得知昭王当时最宠爱一个叫幸姬的侧妃,对她所说的话,他几乎无所不听。

    这当然也是家臣团中情报专家的功劳。

    "好,就由孔路去找幸姬吧!"孟尝君命令道。

    孔路是说服能力很强的人。他擅长的不是理论,而是以情说服别人。

    "如果你送我白狐裘,我就向大王请求释放孟尝君。"幸姬对孔路说。

    "好,我来想办法吧!"

    孔路回来报告时,脸上露出忧郁神情。

    白狐裘是天下再也找不到第二件的皮衣。这件皮衣集狐腋下部分之纯白色毛制成。一只狐身上的白毛只有一小撮,因此,制成一件这样的皮衣,需要上万只狐。

    孟尝君来秦时,曾经带来一件白狐裘,但已献给昭王正室。

    幸姬在竞争心的驱使之下做此要求,也是女人心态使然吧?

    但这不是强人所难吗?

    "这个东西天下找不到第二件,我们有什么办法呢?"孟尝君脸色凝重地摇头。

    "报告大人。我们日前献给昭王的白狐裘还摆在宫廷仓库里。我去把它偷出来,怎么样?"这时,有"狗盗"之名的偷窃高手开口道。孟尝君家臣团员可谓人才济济。

    "太好啦,你就试试看吧!"

    "我以能为大人效劳为荣哩!"

    这个人毕竟不是浪得虚名,果然成功地潜入戒备森严的秦宫仓库,偷出日前呈献的那件白狐裘。

    孔路将这件珍宝献给幸姬,经由后者在闺中向昭王说情,孟尝君宿舍之警备因而解除。

    因枕边细语而发出的指令,随时都有变卦的可能。因此,行动非迅速不可。孟尝君和家臣团连夜赶路逃至函谷关。过了这个地方后,就安全无虞。

    函谷关位于现在的西安与洛阳的中间,当时是秦国的东关。过了此关,东方就是魏国的势力范围。

    孟尝君人马俱疲的一行人来到函谷关,见到关卡时,门已关上。

    关卡的规定是"闻鸡鸣开门",而此时天还没亮。

    秦昭王果然后悔释放孟尝君之事,于是立刻派出快马部队前往追回。

    "追兵快到了!"

    一行人中有一听觉特别敏锐者。这个人把耳朵贴在地面后,向孟尝君报告追兵将于半小时内到达。

    "该如何是好呢?"

    孟尝君环抱双臂,叹息道。

    这时,一名擅长模仿动物叫声的人问道:"让守兵听到鸡鸣声就可以,是不是这样呢?"

    "是啊,因为规定如此。"

    "好,这件事情我来处理。"

    这人模仿动物叫声可谓惟妙惟肖。他把手指放在唇边发出来的声音,果然和鸡鸣一模一样。

    附近一带真正的鸡,这时也纷纷发出司晨之鸣。

    "公鸡叫了,快开门吧!"

    函谷关守兵揉揉惺忪睡眼,推开了大门。

    虽然建立法律万能、严罚主义体制的宰相商鞅已死四十年,但他所定的规则依然沿袭迄今。

    听到鸡鸣之声而不即刻打开关卡之门,守兵将会受到严厉处罚。

    孟尝君家臣团中不但有神偷及模仿动物叫声的名手,更有伪造文书的天才。

    关卡门打开后,要有封传(通行证)才能过关。一行人所用的封传,这个人早已准备妥当。

    这是法律第一主义的一大漏洞。看到持有封传时,守关官员没有理由不让这批人通过。

    孟尝君主从一行人遂顺利通过关卡,走出秦国之境。

    秦国追兵赶到函谷关,是孟尝君一行人过关后不久的事情。

    孟尝君在回齐国的途中,到赵国拜访了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

    这和现在各地流氓大亨偶尔彼此造访,大约类似。战国四公子都不是什么高尚人物,实质上等于地方流氓大亨。

    赵国百姓听到大名鼎鼎的孟尝君前来,纷纷拥到路旁围观。庶民好奇是任何时代都相同的事情,在当时,接触到新鲜事物的机会更是稀少。人们遂成群结队一睹这位来自国外的名人风采。

    凑热闹中的一名老百姓不经意地说:"人们都说孟尝君是非常了不起的人物,我原以为此人必然相貌堂堂,现在一瞧才知道,个头连我都不如嘛!"

    这句话却被孟尝君听到了。

    "可恶的乡巴佬,竟敢侮辱我。把这个村子的人全都杀掉!"他大声吼叫起来。

    家臣立即一一从车上跃下,拔刀砍向村民。结果,村民不分老幼妇孺,全都成了他们的刀下亡魂。

    斫击(以刀砍杀)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以去。

    《史记》中有此记载。

    这是人神共愤的野蛮行为,战国大夫不把百姓视为人的丑恶心态,于此完全暴露。

    "士为知己者死"只不过是好听的话罢了,现实与此相去甚远。

    回到齐国后,孟尝君被擢升为宰相,一时甚为春风得意。

    "食客三千"似乎不是夸张之词。只是,这批食客在待遇上有等级之分。鸡鸣狗盗之类人物住的宿舍叫做"传舍",三餐绝少有鱼类菜肴。中级食客住的是"幸舍",菜色之中一定有肉。高级食客住的是"代舍",出入有车辆或轿子可以代步。最高级食客则被准许住独立房屋。

    但孟尝君在齐国的地位并非是屹立不坠的,秦和楚都知道,只要他不居宰相之位,齐国国力就会衰弱,因而屡次进行中伤谋略。

    齐湣王不但称不上是明君,更是善妒者——

    齐国是因为有了孟尝君,所以才稳定。

    他连听到这样的风评都会生气。

    实际上,这风评是国际性谋略手段,用意在于刺激齐王。

    由于与齐王不和,孟尝君被迫下台。

    垮台后,三千食客个个离他而去。最后,只剩下一个名叫冯谖的人。

    冯谖是个舌辩之徒,为使孟尝君复位,确实用心施展智谋。

    孟尝君因而得以再度成为齐国宰相。

    "既然复位为宰相,大人应该和从前一样,广为网罗食客才行。"冯谖说。

    "要我把以前的食客召回?"

    "是的。"

    "看到我垮台就绝情地离我而去。现在听到我复位,他们还好意思回来找我吗?要是有人厚着脸皮回来,我还要当面吐他口水哩!"孟尝君悻悻然地说。

    听到这句话时,冯谖立刻从马上下来,深深作揖,说:"有生命者必死,这是一定的道理。同样的,富贵之际人来,贫穷之时人去,不也是一定的道理吗?就以市场为例,早晨时分的市场人多得你推我挤,入夜后却人迹稀少。这并不是因为人们喜欢早晨而厌恶黃昏,而是市场只有早上才有东西卖的缘故。大人失去地位后,食客离您而去,道理与此相同。您因此而怨恨有能之士,这样怎么能网罗人才呢?没有人才,大人还能完成伟业吗?"

    "我知道了。"孟尝君终于颔首。

    事实上,齐王并不是再也不嫉妒孟尝君。

    不久,孟尝君又与齐王不和。齐王遂企图杀掉他。

    孟尝君听到消息灵通食客的报告后,立刻亡命至魏,并在该国被聘为相。

    齐湣王死后,继位的襄王与孟尝君和解。

    孟尝君遂成为小领主,与诸侯为伍。他的领地是一个叫"薛"的地方。

    薛在现今山东省滕县东南。

    《史记》作者司马迁于孟尝君活跃时代约二百年后,走访薛地,并且有"该地风纪极恶,村里子弟凶暴者居多"之记述。

    这是孟尝君召集的尽是天下侠客及鸡鸣狗盗之辈,而这批人的子孙后来在该地定居的结果——据说,当地人以这样的话语告诉司马迁。

    "秦攻打魏之后的动向如何,实在是令人担忧的一件事情。"鬼谷先生一语道破了苏秦的来意。虽然已是耄耋之年,头脑还是相当的清楚。

    鬼谷先生是来历不详的人物。

    这个人以其居住地为名,真正的姓名没人知道。

    依据《史记》注释,扶风池阳(陕西省扶风县)与颍川阳城(现在河南省登封县)两地都有鬼谷之遗迹。此外,湖北省远安县及湖南省大庸县也都有传说中鬼谷先生曾经居住的场所。因此,这个人不但姓名不详,连居住地也不明确。

    实际上,这也难怪。因为他只准人们以"鬼谷先生"称呼他,一年之中的前半和后半分别在扶风和颍川度过,其间更常到各地旅行。

    据说,鬼谷先生享年数百岁。

    和一般人一样,生于这个世界的鬼谷先生,日子一久,当然也进入老境。

    他的银发垂到眼睑上,马尾似的长须则更垂到胸前。

    "不久后,我大概连行动都不能如意了吧?"

    一天,平常很少说无谓之语的鬼谷先生,突然以惯常的沉重声音说了这句话。当时在一旁的数名弟子听到了,不觉面面相觑。

    在学塾上课时,老师在帷幕之后进行讲述;对一般学生,则由资深弟子代理老师授课——这是当时的习惯。因此,《汉书·董仲舒传》才记载有"一些学生从来没有见过老师的脸"之事。

    鬼谷先生之第一、第二弟子分别是苏秦和张仪。平时以代理方式对学生讲课时,都由这两个人担任。

    苏秦于学成之后,为了寻觅仕途,踏上行遍诸国之旅。

    辈分较低的张仪,在才华上却远胜苏秦。

    "你留在我的身边吧!我很快就会没有力气讲课,连别人说的话都听不清楚,所以很需要你啊……"

    在鬼谷先生的央求之下,张仪遂答应留在学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