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三顾之礼

    曹操东破乌桓,随后东进,取得亡命至公孙家的袁氏兄弟首级,时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于荆州踏入亡命生涯第七个年头的刘备,也在这一年遭遇了改变他今后生涯的一件大事。不过,这时候的他,当然没有察觉到这是扭转自己命运的关键。

    这件事情指的是,他迎接一名二十七岁瘦高青年诸葛亮(字孔明),为自己的幕僚。

    逃离袁绍阵营幸免于难的刘备,因被曹操攻打而逃至荆州刘表处。

    刘表在这个时代中,可以说是难得一见的绅士。

    来到自己的领土内大肆逞虐的张济,因中流箭而亡时,他对前来道贺的部下叱责“人死时应致吊意,岂可言贺”之事,已如前述。

    为人平和的刘表,生性不喜欢打仗,对战事抱持能避则避的态度。以曹操和袁绍死斗时为例,他绝无偷袭其后之企图,虽有略加牵制之事,但一切都很消极被动。

    有野心的人认为,老跟在刘表下面,由于绝少有战事,缺乏立功机会,因而大都怅然离去。张济的侄子张绣投靠从前的敌人曹操,为的也是断定在刘表下面不可能会有发迹机会的缘故。

    不过,学者、艺术家、评论家等,则竞相拥到荆州来。他们都是爱好和平之士。这样的人聚集一起,自然结成团体,成员因彼此争论或竞争,故而在学问或创作上能不断精益求精。

    此处就三国后期的英雄诸葛孔明之事迹,做一概述。

    生于光和四年(公元181年)的诸葛孔明,算来应该与当时的天子——献帝刘协同庚,他的故乡在现在的山东省沂水县之阳都,当时属于琅邪郡,父亲是县丞(副县长)程度的官员,却英年早逝。

    孔明是次子,其兄长诸葛瑾于父亲死后,随继母移居江南,孔明与其弟则为其叔叔诸葛玄收留。也就是说,他们一家人很早就离散了。

    叔叔诸葛玄出仕刘表之下。当时适逢原由中央委派的豫章(江西南昌)太守周术病死。当时的习惯是,有实力者可以恣意任命太守,在势力范围内的情形尤其如此。刘表任命诸葛玄为豫章太守,而曹操也以同一职位任命朱皓。两名豫章太守遂不得不交战,结果诸葛玄败死。

    当时十七岁的诸葛孔明,由于所依靠的叔叔去世,因而在荆州襄阳过着耕读生活。当时许多逃避战乱的学者来到,同时更有无数学生慕名而来,孔明得以结交众多师友。在知识分子团体中的他,遂逐渐崭露头角。

    孔明的朋友中有崔州平、徐庶、庞统等人,他们都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因此聚在一起时,谈论的都是天下国家大事。

    每当朋友为曹操如何、袁绍如何等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时,孔明都在一旁抱膝微笑,有时候还轻轻哼唱,置若罔闻。虽然孔明没有积极参加朋友的书生论政,实际上他心里对这些问题有所分析和批评,也逐渐有了经略天下之策。

    “你认为我们的意见怎样?”

    眼见孔明不主动参与争论,朋友们有时候硬是要他发表意见。

    “我该怎么说呢?……我认为你如果做官,应该有资格当上郡太守。不过,很抱歉,充其量你只能当上这个程度的官而已。”

    如此回答的孔明,又莞尔一笑。

    郡太守在当时是相当了不起的大官。他们领的是“粮二千石”的薪俸,而当时的实力派人物大半都是干过多年郡太守,储备充分实力后才熬出头的。孔明却以“充其量”来形容郡太守职位。好像不屑一顾似的。朋友们自然认为孔明这种态度未免过于狂妄。

    “那你自认能发展到什么程度?”

    朋友们询问时,孔明总是笑而不答。

    在于襄阳居住期间,孔明与名门黄承彦闺女结婚,这位小姐虽然长得很丑,却是个才女。成为孔明妻子的她,由于内助之功斐然,被誉为贤夫人。孔明娶妻后仍无意于仕途。这时候,他听到年幼时分离的哥哥诸葛瑾出仕孙权之下,但他并未因此而焦急。他的朋友庞统这时也已在荆州刘表处供职。

    “不用着急。我还是多研究天下形势一段时期再说吧!”

    朋友劝他求仕时,孔明都如此回答。依这句话推测,他好像不是永远无意于仕途,而是认为时机尚未来临。

    黄巾之战以来,战场已是刘备的生活场所。他对在荆州的安稳生活,实在觉得空虚,而他的部下关羽和张飞,比他更喜欢打仗。

    “实在无聊——”

    张飞无日不在嘀咕,一有空就拉拉胡须,以消磨时间。

    “我怕我的筋骨生锈哩!”

    关羽生怕自己的一身武艺会退步,所以一天到晚练武。

    “你们读一些书吧!”

    刘备如此劝告他们。

    “我摊开书本,不到三刻钟(四十五分钟)就想睡觉。因此我都在睡不着觉时翻书,这样很有催眠作用。”

    关羽还会如此回答,张飞对读书则是压根儿持否定的态度:

    “我看到文字就会头痛,读书对身体非常不好。世上有人以读书为乐,我实在搞不懂这种人的心理。”

    “这两个家伙实在要命!”

    刘备不禁苦笑起来。

    但,这并不是一件好笑的事情。刘备常常回顾过去,做过许多反省,而他最大的憾事是,部下之中虽有猛将却无谋臣。

    关羽、张飞、赵云——他们都是万夫莫敌的勇将,却没有一个能够为他订立作战计划的部下。因此,刘备非兼任军司令官和参谋总长不可。

    ——要是有一个优秀谋臣,那该多好!

    这是刘备由衷的愿望。

    虽说荆州无战事,局部性战役倒是偶有发生。刘备连这样的时候都不被允许到战场。非为世代家臣的客卿,一般而言不便重用。让这样的人到战场,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阵前倒戈之事。刘备尤其被视为必须警戒的人物。

    “这也难怪……”

    对于这一点,刘备倒有自知之明。一会儿跟随公孙瓒,一会儿与陶谦结盟,后来又转而与吕布携手;才投靠了曹操,就于徐州斩杀曹操干部,投奔袁绍室下,而后,看袁绍无前途,又转身亡命到荆州刘表处……

    乱世武将有过一两次聚散经验并不稀罕。以曹操为例,他就有过一段时期被视为袁绍派。但投靠次数要像刘备这么频繁,也实在罕见。刘表对他有所警戒,连局部性战争都不准他参加,乃当然之事。

    一天,刘备被招待至刘表公馆用餐。席间,刘备如厕回来时,脸上有明显的泪痕。

    “玄德兄,你怎么啦?”刘表问道。

    “说来惭愧——”刘备用指尖拭去脸上泪痕,道,“我向来过惯驰骋战场的戎马生活,几乎不曾离开过马鞍,所以,我的大腿肉一向很结实。可是,自从来到荆州以后,没有什么机会骑上军马,髀肉(大腿内部之肉)因而长了出来。……岁月荏苒,我却没有建立战功,就此腐朽下去……想到这一层,我还能不伤心吗?”

    “兄台请别心急。”

    刘表只有如此安慰他了。

    “髀肉之叹”一词,由此而来。这句话表示未能有立功机会而慨叹的心情。

    刘备当然不愿自己就此腐朽,天下形势正在变化,总有一天,机会一定会降临到自己头上。

    实际上,曹操的动向就是这个漩涡的中心。

    曹操目前的目标在于彻底扫荡袁家的残存势力。他因讨伐乌桓而达成了这个目的。

    曹操的下一个目标自然是荆州。

    虽然刘表的警戒心极高,但一旦曹操倾举全力攻打荆州时,身为客卿的刘备当然也得效命战场。

    ——最好在这之前,我能觅到一名谋臣。

    荆州聚集着许多学识渊博的人,以及很有潜力的学究。从中找出最优秀的人物,并且聘为自己的幕僚——有此意念的刘备,乃通过各种关系,不断物色人才。

    刘备一方面使用各种方法,就已知的一些人才的能力资质,从各方面加以评估。

    这样的消息当然会不胫而走。

    ——客卿刘备正在寻觅人才。

    这个消息很快传开,结果,一些不得志的人,络绎前来刘备处,毛遂自荐。

    ——在下相信能够有所贡献。

    前来叩门的人诚可谓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希望你能在敝处逗留一段时期,以便详细洽谈。

    刘备尽可能地留下这些人,以便进行观察。但毛遂自荐前来的人当中,竟找不出一流的人才。

    ——刘备在招募人才。

    这个消息终于也传进刘表的耳朵里。对刘表而言,这当然是一项不愉快的消息,双方的主客关系也因而变得冷漠。

    ——刘备似乎意在夺取荆州。

    一些重臣如此提醒刘表,生性温厚的刘表遂也产生疑心。实际上,他的健康情形这时正开始变坏。

    发现刘表的态度变得冷淡时,刘备也为求早日自立而有些着急,而自立的首要条件在于获得优秀谋臣。

    刘备于是向常见面的徐庶问道:

    “荆州有许多学识丰富的人,你认为这批人当中最有才气的是谁呢?”

    徐庶与学者们的交游甚广,应可说是最了解这方面情形的人。

    “伏龙和凤雏这两个人应该最为杰出吧!”

    徐庶回答。伏龙——或卧龙——是正处蛰伏状态的龙,它正在雌伏,一旦得云,则会成为翱翔天际的巨龙;凤雏指的是大凤雏鸟,目前还小的这只雏鸟,成长后会成为飞翔高空的巨鸟。

    “雏鸟成长,要花好长一段时间。但这是刻不容缓之事,我不能长久等待。”

    有如此想法的刘备,于是说道:

    “我想我要伏龙……”

    “实际上,凤雏已经觅到仕途。这个人是你也认识的庞统。他现在已是刘表的人了。……伏龙则到现在为止,还无意于仕途。这个人叫诸葛孔明,是我的朋友。”

    “那最好。我有许多事情要向他请教,能否麻烦你带他来见我?”

    “你不是渴望得到人才吗?”

    “是啊!”

    “这位伏龙不是呼之即来的人物,你应该亲自前往拜访才对。人家无意于仕途,而你却求才若渴,这个情形下,你怎么可以不亲自造访对方呢?”

    “说得也是……”

    刘备当时在一个叫新野的地方,而诸葛孔明则在隆中结庐,过着晴耕雨读的生活。新野是现在的河南省新野县,隆中则为湖北省隆中县,两者在一千七百年后的今日,都还延用往昔的地名。依现在的地图计测,两地的距离大约七十五公里。

    刘备由于求才(谋臣)若渴,所以走老远的路来到隆中造访孔明。而孔明却以“不欲见客”为由,拒绝见面。

    虽然目前的身份是客卿,但刘备过去曾是争霸中原而名满天下的人物,与之相较,诸葛孔明纵有卧龙之名,被誉为俊才,也不过是一介到处流浪的失意文人罢了。何况他只有二十七岁,犹较刘备年轻二十岁,他这样的举止,不是过于狂傲吗?

    实际上,诸葛孔明是想借此测试对方的诚意,一被拒绝就拂袖而去,这样的人根本不足以与之共谋大事。结果,刘备再度来访,孔明又再度拒绝。直到第三次时,孔明才与之会面。

    这就是有名的“三顾之礼”。

    诸葛孔明最后为刘备的热诚感动。

    在隆中草原的茅屋里,俩人谈到很晚。滔滔不绝说话的是诸葛孔明,刘备只是洗耳恭听而已。孔明谈的是“天下三分之计”。

    中原,即黄河流域,已成曹操的势力范围,长江下游则为孙权占据,其势力正如日中天,相较于这两个安定势力,刘表之荆州及刘璋之益州——即现在的湖北和四州——尚在不安定状态。倘若荆州和益州为前述双雄中的一人得到,其势力定将足以取得天下。

    如若有人并取荆州和益州,便有可能以第三势力与前述二者抗衡。

    ——成为第三势力吧!我愿为此尽我一切力量。

    孔明如此说服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