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明英宗与景泰帝

    永乐帝对蒙古族实施了多次作战,屡屡亲征。但他并不是光凭借武力。在平定辽东后,明在吉林设立女真族的建洲卫。女真族也被编入明军中,被期待能够从侧面给蒙古压力,使北方国界稳定。

    对女真族的怀柔方法是,给各部族首领以敕书。如果持有这个,就可以以朝贡的形式进行贸易。女真族进贡毛皮和高丽参,从明获得纺织品及其他日用品后回去。连女真族的产业和生活也被纳入明朝体制内了。另外,女真族是文殊菩萨的信徒,其中一派称呼自己为“文殊徒”。因不敢直接用菩萨名文殊,故用发音相近的汉字“满洲”。女真族的一派从此时起,就开始自称满洲。

    被赶出中原的蒙古族分裂为瓦剌和鞑靼两个集团。此外还有个叫兀良哈的集团。这支特殊的蒙古族没有辫发习惯,从洪武帝时代起就服属明。不过,瓦剌逐渐得势,在英杰脱欢的领导下,蒙古族不断走向统一。服属于明的兀良哈也不知何时归属了脱欢。脱欢死后,他的儿子也先以比他父亲还高明的统率力,继承了统一事业。游牧民中最先考虑的是实际利益,人们之所以聚集在也先麾下,是因为有好处可拿。成吉思汗和帖木儿都是这样而拥有极大势力的。

    瓦剌也从与明的朝贡中获益,这增强了也先的实力。瓦剌的朝贡物品是马。几万头到十万头的马被卖给明,明以数倍于行情市价的金额进行交易,还把值钱的东西恩赏给使节团每个人。这可以说是宋对辽、金实行的岁币的变形,是在用金钱买和平。

    对明来说,瓦剌使节团的规模越小越好,但也先已经拥有强大的实力,因此使节团规模也随之变大。最初定为五十名,但也先擅自增加数量,还虚报使节团人数。正统十三年(1448)的使节团为两千五百人,其中一千人是虚报。对此,王振把恩赏限定在使节团的实际人数上,把马的价格还价到瓦剌提出的五分之一。

    也先知道这件事后大怒。虚报是惯例,此前一直被默认,而且马匹价格被砍得太狠了。为了让明知道马市是和平的代价,也先动员大军,东起辽东西至甘肃,一同向明朝边境进击。

    王振劝英宗亲征。军中将领反对说,派一边将就足以制服也先,但英宗听从了王振所言。英宗率五十万大军,把紫禁城甩在身后。如果出了居庸关(北京西北六十公里)就算是亲征,因此有意见想让英宗就此归还,但王振不听。他似乎觉得,要是展示了这五十万大军,瓦剌就会害怕得撤走。不过,在从已经跑到大同的宦官同伴郭敬那里听到瓦剌军攻击之猛烈以后,他终于挂念起要回北京了。郭敬是监军,在阳和(山西省)惨败,躲在草丛中,九死一生地逃了回来。

    在回北京的时候,这支五十万的大军一度前往东南,后应王振的命令向北,选择了经宣府(河北省)的路线。如果去东南,就是王振的出身地蔚州(河北省)。蔚州正临近收割庄稼的时候。如果五十万大军通过,故乡的农作物就会受到损害吧。为了避免这一情形而变更了路线,谁也没什么好说的。兵将们因为这次迂回而疲劳不堪,而且经由靠北的宣府路线,距离瓦剌的势力范围非常近。五十万大军的动静很大,必然会被瓦剌方捕捉到。瓦剌军袭击并击溃了明军的后尾,越追越近。次日,明军抵达土木镇。军众准备进入十公里前的怀来城(河北省),王振却以辎重队尚未到达为由,决定在营寨中等待。辎重队应该是运送了王振的什么重要东西吧。第三天,瓦剌军包围土木。明军掘地两丈都不出水,而在缺水情况下的闭门死守是不可能的。五十万明军在这里惨败。没有比这更惨的大败北。

    王振在乱军之中被杀。英宗一片茫然,正坐在草原上的时候,成了瓦剌的俘虏。城市陷落后皇帝做了俘虏的,历史上有北宋徽宗和南朝的陈等先例,但在野战中被抓获的皇帝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只有英宗一人。听到土木战败的消息后,北京的皇太后命令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代理监国,接着即位,次年改元景泰。英宗有个儿子叫朱见深,但要让三岁的幼帝渡过这次危机简直不可想象。不过,景泰帝还是立了哥哥的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

    鼓动皇帝亲征的责任人王振被灭族,六十余库金银、一百玉盘等财产被没收,党羽也被肃清。也先以英宗为人质,想跟明缔结对己有利的条约,但因景泰帝的即位而落空。瓦剌见明采取了放弃英宗的姿态,又出兵包围了北京,但因兵部尚书于谦的坚守,也先只好解围退兵。

    也先很着急。要是一直这样失去马市的利益,他的统率力就会降低。而且明一直在推动他姐夫脱脱不花的朝贡,因此也先不甘自己利益受损,向明送还了英宗。

    英宗做了太上皇,被软禁在紫禁城的南宫。景泰八年(1457)正月,景泰帝病重,宫廷内的小人们开始蠢蠢欲动。景泰帝的儿子已经死去,如果皇帝就这样死了,英宗复位就是水到渠成的形势。如果是自然复位,谁也捞不着好处。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一伙人突然发动两千士兵,到南宫把太上皇装到轿子里,送到奉天门。

    就这样,英宗实现了复位,景泰帝在二月死去。虽然有重病,但究竟是不是自然死亡仍让人觉得可疑。英宗诛杀了拥立景泰帝的责任人于谦,用这一举措再次证明了自己是个昏君。年号改为天顺,英宗在天顺八年(1464),三十八岁时死去。大概遗诏中禁止殉死是他唯一的善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