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大宋春秋

    我认为宋有资格冠以“大”这个形容词,唐也可以,只是理由不一样。这中间有很大一部分依赖于一手打造了大宋的赵匡胤的人格魅力。尽管有个人喜好,如果让我举出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明君,我不会说汉武帝或是唐太宗,还是会毫不犹豫地举出宋太祖。

    后周世宗柴荣壮志未酬就英年早逝,七岁恭帝即位的次年,契丹开始了南侵。为了迎击,赵匡胤率大军从开封出发,在第一个宿营地陈桥发生了一幕拥立剧。根据传言,他和往常一样喝得醉醺醺地,在不明就里的情形下,兵将们把只有皇帝才能披身上的黄袍放到他身上,大呼万岁。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拥立为皇帝,这大概是杜撰的吧,但实在是很像太祖的风格,所以这个故事流传至今。在兵将中推行拥立的事前鼓动工作,大概他弟弟赵匡义是最积极的活动分子。太祖亡故后,因没有亲生子,于是弟弟赵匡义做了继承人,称为太宗,从这也可以推测出拥立剧背后的大概情形。通过陈桥兵变登基的宋太祖赵匡胤基本沿袭了后周世宗的政策。世宗施行的政策中,他没有沿袭的仅有“废佛”。世宗废寺达三万多座,在佛教史上被归为“三武一宗法难”(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之一。只不过世宗的废佛为了要改革佛教界的堕落状况,严格化僧人的资格考试,因此不是单纯的废佛。被废寺院的佛像、佛具被改铸成铜钱,因此也有经济上的理由。佛教界既已被世宗清理过的,继承者宋就没有必要继续废佛。太祖刊行《大藏经》,置于改革后的佛教界之上,希望它能有所进步,因此可能还是一种沿袭。

    按照世宗的政策,首先需要巩固的是四周,而非北方强大的契丹。契丹族治内有大量汉民,尤其因领有燕云十六州,所以具有很明显的二元特征。既然同时内蕴着游牧和农耕两方面,也就有了北面官、南面官的双重制度。国号取中国式的“辽”,而当国粹主义盛行的时候,有段时期恢复成了“契丹”。为避免繁琐,我们统一用“辽”来指称。

    后周世宗在世时,屡屡讨伐南唐,接着进兵陕西秦州。南唐是地方十国中最强的政权,首都在南京,君主称皇帝。受到世宗攻击后,南唐皇帝李璟献上江北十四州六十县,去帝号,称国主。但他依然实质性地统治着富庶的江南。

    和中原的五代相对,地方的十国列记于下。人名是创始人,地名是国都。

    前蜀(907—925)王建成都(四川)

    后蜀(934—965)孟知祥成都

    吴(902—937)杨行密扬州(江苏)

    南唐(937—975)李昪南京(江苏)

    南平(907—963)高季兴江陵(湖北)

    吴越(907—978)钱镠杭州(浙江)

    闽(909—945)王审知福州(福建)

    楚(907—951)马殷潭州(湖南)

    南汉(907—971)刘隐广州(广东)

    北汉(909—979)刘崇晋阳(山西)

    其中最小的南平被称为荆南或北楚。吴是唐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在唐灭亡后不得已自立的,他直到死仍奉唐为正朔而没有称帝。

    太祖极力避免和辽发生大规模冲突。他消灭了被称为天府、拥有富饶土地的后蜀,又联合吴越消灭了势力最大的南唐。南唐最后的皇帝李煜被称为后主,也有人把他视为中国最好的词人。词也被称为“诗余”,立足于诗却不像“诗”那样严格讲究平仄和韵的规则,和某支曲相搭配,创作相当自由,因此成为宋代文学的一大瑰宝。人们赞颂为“唐诗宋词”。

    在灭南唐之前,宋消灭了广州的南汉,从而得国际贸易之利,在经济上就有了极大的宽裕。还有人说南汉的创始人刘隐是阿拉伯人。这样一来,太祖在世的时候,就只剩下了吴越和北汉,其他八国悉数被灭。吴越是进攻南唐时的同盟国,对业已强大的宋早已没了抵抗的意愿。太祖死后第二年(978),吴越皇帝钱俶向宋投降,献上全境土地。次年,宋消灭了十国中的最后一个,唯一的北方政权北汉。除了辽,宋成功统一了中国的主要部分。

    在消灭如此之多政权的同时,却没有什么血腥事件发生。投降了的原皇帝没有一个被杀,而是在首都开封被赐予府邸,授予官爵。策略上看,可能是作为人质软禁起来,而他们的子弟则被派遣到各郡、各州担任实际职务。禅位于宋的后周柴氏一族在直到宋朝灭亡为止的三百年间,一直被当做诸侯受到优待,可以继续祭祀先祖。与把禅让的唐昭宣帝及其九兄弟杀害于九曲池的后梁朱全忠等人相比,不得不说宋太祖行事方式完全不同。虽有南唐后主被毒杀一说,但似乎没有确证。即使毒杀是事实,后主李煜死于太祖之死两年后,因此也不是死在赵匡胤手里的。

    宋朝一旦新帝即位,就会独自前往宫殿深处,读“石刻遗训”,将此牢牢记在心里。只有皇帝见过石刻,大臣们谁也不知道其中的内容,一般人甚至不知道有这样的存在。靖康之变(1126)中金军掳掠了宋朝宫殿,石刻遗训才昭然天下。内容之简单,皇帝一辈子也不会忘记。一是永远照顾禅让的柴氏,二是不以言论杀士大夫。历届皇帝都严守这两条。